发新话题
打印

减税:税改绕不开的起点

减税:税改绕不开的起点


日期 2005-09-05  文章来源 21世纪经济 作者


  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于9月27日就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中有关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的问题举行听证会。伴随着听证会日期的临近,有关个税改革的讨论也在不断深入。从表层的再分配问题,逐步深入到了税制演变、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以及公共服务与税收匹配等重要问题。

    事实上,个税改革这个事关你我荷包的大问题,还是需要与另一个已经争论了快8年的大问题结合起来思考,才能够获得更加理性的结论,这个大问题就是减税。

    从本轮经济周期启动的1998年开始,减税的声音就从来没有平息过。当然,由于中国税收结构的特殊性,减税的焦点集中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增值税、营业税和消费税上。在积极财政政策的大背景下,支持者的主要逻辑基本还是沿用供给学派的以减税拉动内需的思路,认为扩大政府支出应该与减税政策并用。

    不过,反对减税的声音似乎还是占据了上风。反对者所持的理由主要是两个,一个是我国税收占GDP的比重远不足20%,另一个是我国的税收结构以增值税等流转税而非所得税为主,所以减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远远小于财政支出。

    显然,减税呼声被冷落与当时处于经济周期的低点息息相关。当近两年宏观经济开始转而被投资过热问题所困扰时,减税问题开始重新浮出了水面。此时,在8年的春花秋月之后,我们已经可以基本看到中国经济问题的全貌,而并非只是冰山之一角了。曾经被减税支持者所忽视的个税问题也应重新受到关注。

    近期,在取消农业税之后,有关改革增值税、合并内外企业所得税和调整个人所得税等减税问题都逐渐摆上了台面。按照标准的经济学思路,减税应是在紧缩时才使用的工具,在经济过热之时减税岂不是火上浇油吗?这并非是武侠小说中才会经常见到的“以毒攻毒”的医术,而是在找到了中国经济问题冷热无常的病根后对症下药的结果。

    内需不足和结构不均是中国经济面临的两大问题,也是导致经济冷热频繁转换的主要原因。归根结底,有怎样的税制就有怎样的经济结构,解铃还须系铃人,目前要解决这两大难题,有力的税制改革或许才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解决之道。

    税改有以税收结构调整为中心的“小改”,也有以较大幅度减税为中心的“大改”。依靠前者来解决中国经济的结构问题无疑是隔靴搔痒。不切实降低增值税,企业的技术投资就很难上去;不较大幅度降低企业所得税,内外企业所得税的合并就难以施行;更不用说已经严重滞后的个人所得税了,如果没有稳定的减税预期,那么高居不下的储蓄率也不可能转化成为拉动消费的力量。无疑,减税是税改绕不开的一个起点。

    但是,减税的必要性增加并不相应代表减税难度的下降。减税与减支向来是一对孪生兄弟。如果政府没有做好减支的准备,那么减税的力度也就不可能很大。没有有力的减税作为前提,所谓的税改也只能是无关宏旨的“小改”以及一再拖延的“慢改”了。

    在历来的减税争议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论题,那就是应该先减税还是先制止乱收费、乱摊派等“四乱”。一个想当然的逻辑是,税本来就不多,所以不用减,关键是要先制止乱收费,乱收费没有了,企业和民众的负担自然就降下来了。这显然是一个无意义的论调。

    税的主要受益者在中央,费的主要受益者是地方基层。从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乱收费问题也就愈演愈烈。简单来看,乱收费与分税制实行是有关系的。要彻底解决乱收费问题,或许比减税需要更大的改革助力和更长得多的时间。由此,先减税才是一个实际可行的路子。

    在眼下备受关注的个税改革中,减税更是一个当然的起点。25年前是以800块起征,现在要改起征点,多少才合适呢?或许,这问题的答案只能由政府减支的幅度来决定。财政部部长讲,如果提高到1500元,财政就要减少收入200亿。这200亿对老百姓来说是收入,对财政部来说就是需要在来年预算时费心协调的一个问题了。现在的关键是,仅提高到1500元的依据是否充分、税率要不要也大幅降低呢?

    总之,在财政预算没有为减税充分预留空间的时候,个税改革就只能是一次小改。不过,政府减支的压力再大,也没有结构不均和内需不足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大。税制肯定是需要改革的,该减的税也终归是要减的。  

TOP

发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