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总理报告,看税收用之于民
--------------------------------------------------------------------------------
温家宝总理在工作报告中说,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3.9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了7694亿元。去年,全国税收收入共完成3.76万亿元(不含关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增收6770亿元。依据两个收入数字来看,2006年全国税收收入占到了全国财政收入的95%以上,如果加上关税、契税和耕地占用税,各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例一定还会更高一些。
人们常说,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是如果刨根问底,似乎又没有几个人可以清楚地说出税收是如何用之于民的。
温家宝总理在总结政府2006年的7项工作时,几乎每一项工作都涉及税收,有的是说税收对经济运行的调节,有的是说税收对经济结构调整、节能环保工作、推进改革开放的支持。然而,总理说得更多的则是中央和地方财政的直接投入。
比如,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3397亿元,增加了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支持了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解决了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
再比如,去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教育、卫生和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出分别为774亿元、536亿元、138亿元和123亿元。其中在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方面,全国各级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1840亿元,全部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中央财政连续3年累计投入90亿元,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7651所学校受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已投入80亿元,覆盖中西部地区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1亿多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还有,中央财政支出42.7亿元,地方财政相应增加支出,较大幅度提高了参加合作医疗农民的补助标准;中央财政安排51亿元,用于支持地方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明显进展;中央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234亿元,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对“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50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中央财政用于城市低保的补助资金136亿元,各地不同程度提高了城市低保补助水平;全年中央财政抚恤事业费支出112亿元,完善大中型水库征地补偿和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扶持对象达2288万人,使这个长期遗留的问题正在逐步解决。
总理的报告不深奥,就像老百姓居家过日子要算账一样,哪儿该花,哪儿不该花,都花到哪儿了,花得合适不合适,给大家算一算,然后让“两会”代表、委员审一审,议一议。就这样,我们大致知道了大家缴纳给国家的税收,是通过中央及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支出的,也确实用到了最需要的地方。
温家宝总理的报告告诉我们,2007年,国家要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3917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2007年全国财政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235亿元,比去年增加395亿元,“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将投入100亿元,实施农村初中学校改造计划,地方政府也要相应增加这方面的投入。2007年还将采取两项重大措施:一是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2007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019亿元,比去年增加247亿元,等等。
这样的好政策还有不少,在这里,我们不可能详细地罗列今年的预算报告,但是我们从中还是不难看出,2007年的财政安排样样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样样关乎民生,情系人民。因此,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我们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
读总理的报告,有一段话令人感慨。总理说,当前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解决一些行政机关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问题。现在,不少地方、部门和单位讲排场、比阔气,花钱大手大脚,奢侈之风盛行,这种不良风气必须坚决制止。要严格控制行政机关新建、扩建办公大楼,严禁建设豪华楼堂馆所,切实规范公务接待行为,堵塞管理漏洞,努力降低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总理要求一定要加强政府自身的改革和建设,这不仅说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我们国家的税收就是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007-03-07 来源: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