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政府紧急救市平息挤兑 美联储4年来首次大降息
英政府救市美联储降息 美国次贷危机余波未了
2007年09月20日 06:00:26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1个多月过去了,美国次贷危机依然余波未了:由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出现短期融资困难,英国连日来发生银行挤兑风波;为防止因次级债引发的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避免可能的经济衰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不得不于9月18日做出自2003年6月以来首次降息的决定,大幅下调联邦基金利率0.5个百分点。请先谈谈英国方面的情况。
9月15日,在英国伦敦,储户在诺森罗克银行的一家营业所外排队等待取款。当日,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银行――诺森罗克银行各营业所连续第二天出现大批储户挤兑现象。据当地媒体报道,英国政府14日准许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对出现短期融资困难的诺森罗克银行提供资金支持。消息传出后,人们纷纷涌向该银行提款。仅14日当天,诺森罗克银行就有约10亿英镑(约合20亿美元)的存款被储户提走。 新华社记者谢秀栋摄 >>组图
王如君(本报驻英国记者):英国的银行挤兑风波是从9月14日开始的。当天,150万储户纷纷涌向诺森罗克银行的70多家分支机构要求提款,仅仅3天就取现20多亿英镑(1英镑约合2美元),最多的一天创下了取款逾10亿英镑的纪录,诺森罗克的网站也因网上取款太多一度陷入瘫痪。
诺森罗克是一家抵押信贷银行,主要业务不是存款。其旗下资产价值1130亿英镑,储户存款240亿英镑,按理说,储户提走20亿英镑也不该“吓破了胆”。但问题是此次危机带来一环套一环的麻烦。上个月,诺森罗克遇到了两大难题:一是原本许诺15%的盈利没有兑现,二是维持现有和新抵押贷款所需注资的30亿英镑始终没有着落。有关消息一传出,储户自然恐慌。
诺森罗克原本是从其他金融机构借贷,然后再转借给需要贷款买房子的人。如今万千储户一窝蜂地挤兑,直接造成现款周转难不说,更让人担心的是银行形象大打折扣,其他金融机构唯恐躲之不及,哪还有胆量继续融资。敏感的股市也迅速做出反应,诺森罗克股价17日狂跌30%以上,因此而受牵连的银行不止一家,整个伦敦股市出现危险苗头。万般无奈下,英格兰银行同意注资援手,18日声明将注资44亿英镑为信贷市场减压。英国政府最终也于17日出面担保。如此多方紧急救市,挤兑风潮才出现好转。
编辑:目前来看,诺森罗克总算是暂时“缓了一口气”,整个英国信贷市场以及金融系统面临的危机似乎正在消退。银行客户、股民是吃了颗定心丸,但由此引起的风浪并没有全面平息。
王如君:有分析认为,诺森罗克想咸鱼翻身并不容易,也许最后逃不脱被吞并的命运。另外,英格兰银行、金融服务局、英国财政部三方联手“灭火”是成功了,但也开了个不好的先例。其上一次为金融机构融资是1970年,这回是在其1997年获得独立决定利率权后的第一次。为效益不佳的银行注资,长远看对英国金融市场健康并不十分有利。
此次危机造成的负面效应并不小。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就认为,受信贷紧缩的影响,英国明后年的经济增长可能要降低1个百分点。有的专家说得更玄:目前,英国尤其是伦敦的房市过火,金融机构一味追逐利润而不顾后果地信贷,造成大量坏账不说,房市泡沫一旦崩裂,那就不只是金融界出问题,而是英国整体经济有麻烦。
编辑:诺森罗克银行挤兑风波的发生超出了市场预期。但据报道,英国并不是受美国次贷危机牵连最为严重的国家,德国的金融机构受打击更沉重,一些欧洲国家的银行已开始担心下一个遭殃的是自己。您认为,全球迄今为止的次级债问题会否引发更大的骨牌效应?
谭雅玲:目前来看,其严重程度和未来趋势依然不清晰。挤兑风潮不是英国整体银行体系出现问题,而是因信息不明朗以及心理恐慌引起的。英国政府出面及时缓解有利于社会心理稳定和市场平稳,英国股市暴跌的短期现象随即发生逆转。因此,对于英国一家银行风波引起的恐慌不必过虑,英国和欧洲主要国家未来的金融稳定将会继续。但是,次级债包括与房地产价格连接的负面影响将难以在短期内排除或解决,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全球金融监管体系的危机防范将引起关注和重视,对信用风险仍不可掉以轻心。
编辑:美联储这次降息早在意料之中,但调整的幅度超乎市场预期,颇有点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不同凡响的味道。请问,促使其这样做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马小宁(本报驻美国记者):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以来,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一直呼吁联储降息以缓解全球信用、信心风险和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但伯南克领导下的联储一度表现得异常冷静。8月31日,伯南克在联邦储备银行年度研讨会上首次公开表示,为防止次贷风波冲击整体经济,将会在“必要的情况下采取更多行动”。这就给了市场一种暗示,如果接下来经济数据较差的话,联储很可能沿用格林斯潘模式,以降息救市。果不其然,9月公布的美国经济整体数据不尽如人意。疲弱的经济数据加重了市场对抵押贷款市场问题正扩散至更广阔经济领域的担忧。美联储被“逼”到了不得不降息的地步。
在降息己成定局的情况下,联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降多少而不至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此前,多数经济学家认为,降低25个基点比较理想,既符合联储一贯稳健的风格,不致引发通胀,也为未来进一步降息预留了空间。然而,联储最终的决定显然令人意外,此间媒体大都称这是一个“大胆”的举动。美联储在声明中解释其决定时说,“自委员会上一次会议以来,金融市场的发展增加了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降息目的是“为了预防市场动荡对更大范围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并推动经济适度增长”。
谭雅玲: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作为理论实力派一向以理性分析预期和观点透明化而闻名,他较为坚持设定通胀目标为利率政策的方针,一贯倾向于推动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反对大幅调升利率,这或许是其抉择降息政策的基础因素。
但是当前美国经济处于通胀预期高涨与经济增长稳定之中,伯南克原来所坚持的观念或理论面临特殊的环境。尤其是从美国经济实际发展的外部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和货币区域化已经影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取向,伯南克所坚持设立的明确通胀目标作为指导利率政策的方向已经脱离全球的现实,单纯注重国内单一问题,而忽略外部环境因素是促成此举的主因。
编辑:对这次降息,美国各方有何反应?
马小宁:市场的反应是双重的。降息消息公布的当天,美元对欧元的比价创历史新低;纽约股市全线上扬,其中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造了5年来最大的单日升幅,上升了335.97点,约2.5%;与此同时,国际资源类商品中的石油和黄金价格也跃上新高,显示出人们对通胀的担心。市场的这一反应也和美联储的声明相吻合:尽管放弃了通胀是首要关切的判断,但仍将密切监控通胀形势。
舆论的反应也不一。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高级研究员亚当·保森指出,美联储上一次降息50个基点,是在“9·11”后的2002年11月。此番二度大动作,表明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前景的担忧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它传递出一个信号,即美联储打算采取任何可能的措施避免经济衰退。但据保森分析,降息并不能挽救房市颓势,只可能降低房市低迷对整体经济的影响程度。联储降息后,商业银行相应降低了优质客户的优惠贷款利率,对那些包括陷于次贷危机中的普通消费者而言,降息仍无法提升其信用质量,效应并不明显。保森不排除未来数月联储根据需要继续降息的可能。
但也有一些美国经济学家认为,联储的决定是“过度反应”,这是为了平息市场恐慌,过早地放弃对通胀的警惕。迄今所有的宏观数据都是中性的,除房市不景气外,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迹象并不明显。全球经济前景比2001年美国科技股泡沫后格林斯潘做出降息决定时要好得多,美国出口比去年上升14%。用《纽约时报》的话说,与其说美国经济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不如说全球经济现在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编辑:这一“先发制人”的对应措施将对美国经济产生什么影响?目前,对美国经济是否已经达到不景气或衰退的边缘,争论似乎很大。应如何看这个问题?
谭雅玲:未来结果将会超出美联储的预期,反向运行的不利因素和环境将很可能出现。从美国经济现实及其发展前景看,将更加不利于美国经济未来的持续稳定,甚至有可能加大其衰退几率。尤其是在金融市场逐渐消化了此次降息的结果之后,未来市场将面临更大恐慌。
从今年以来的一系列数据看,美国经济存在波折,短期指标变化有所扩大,但作为主流指标的制造业、消费信心、生产力水平、失业率、服务业、贸易、财政等许多数据依然显示着基本稳定,短期指标上下变化并非预示长期变量,尤其是一些经济结构压力在化解和缓解之中。比较突出的是国际金融市场一直炒作的美国双赤字问题,已经在8月份的数据中得到明显改善。这些并不值得美联储急匆匆降息。降息只能说明美国经济已出现问题,或表明次级债的问题更加严重,反而会引起市场更大的投机性,导致已有的经济改善前功尽弃。
由于次级债问题已经导致美国经济氛围悲观,降低联邦基金利率似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必要之举,但如果这样的结果事与愿违,降息将会进一步导致美元走软,继续推高未来通货膨胀,以及引发投资外流,直接伤害美元投资信心,导致美国经济结构矛盾再度扩大。当前美国经济的真正问题不是流动性不足,而是信心危机过度,这是一些特定市场领域的资金流动受限产生的信心恐慌所致。
美联储这次降息的目的十分值得关注,未来全球金融动荡乃至危机的可能性将会扩大。自2006年以来,伴随美国经济、利率与汇率焦点的争论,全球金融市场价格波折起伏已十分突出,金融风险压力上升明显,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金融状况超出历史任何时期,愈加难以把握和判断。此时,美联储过激的降息措施是否出于其政策本意,以及是否包含政策搭配,特别是个人意志因素,是值得思考和观察的,美联储顺从财政部的战略设计之疑不可排除。
美国全球霸权的主旨并非单一目标,这种策略或许涵盖了更广泛的应对目标。应该承认,次级债引发的全球波动主力在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稳定和利好依旧,因此,或许美国有更为长远的设计,而最终受到冲击的是发展中国家,因为,在经济、市场、规模、效率、周期等许多方面,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多于发达国家。而且,发达国家的政策、策略转变必将引起全球投资和资金流向的变化,或者刺激对冲投机的“反攻”,这也是值得警惕和防范的。最终回收市场风险后收益的将是美国,因为其经济板块的影响、机构规模数量以及产品市场的强大主导,都使其有力量和能力实施这种组合战略和对策。
此外,还应看到,美联储降息势必加大对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阻碍乃至有所冲击中国金融改革循序渐进的方针与目标,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应对举措必须提前思考和规划。(本报编辑 王芳 本报记者 王如君 马小宁 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研究员 谭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