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class=content style="WORD-WRAP: break-word"><STRONG><FONT color=#000000 size=5>附小文一篇应应景:</FONT></STRONG></DIV>
<DIV class=content style="WORD-WRAP: break-word"><FONT size=7><STRONG><FONT color=#000000> 举杯邀明月</FONT></STRONG></FONT></DIV>
<DIV class=content style="WORD-WRAP: break-word"> </DIV>
<DIV class=content style="WORD-WRAP: break-word"><STRONG><FONT size=7> </FONT></STRONG>人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真是一点不假。今晚,皎洁的月光透过阳台上的玻璃窗铺满脚下,爬满心怀,坐在电脑前,一侧身便可以望见天边的银盘,让人精神登时一振,豪兴勃发。然而我却很无奈地发现在天涯许多版面的帖子上人们谈得最多的是月饼而非月亮,迎来送往的是各种祝福而非诗文唱和。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古代的文人墨客来,他们总会在这样的日子里感叹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而写出许许多多关于月亮的美丽诗篇,为自己也为别人献上一份中秋的千古绝唱。<BR> <BR> 在这些写月的诗词中,我最欣赏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前者的寂寞和后者的彷徨均在月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生命的长河中,把人和月紧紧维系,给人以神驰想象的空间,又留下多少抽身的余地,让孤寂的心灵得到些许安慰,不至于无依无靠,万种风情无地着。<BR> <BR> 原来在这个莽莽苍苍的世界上,还有月亮与我们做伴,与我们做一辈子的知心朋友。<BR> <BR> 原来人生就像月亮一样盈亏有数,而非得失无常。<BR> <BR> 李白的自我放逐和苏轼的屡次贬谪使他们得以远离喧嚣的京城,近山之得仁,泽水而居信,在自然的山山水水中,与天地相合,与日月为伴,酒酣耳热之际,脱口而出与自然相亲相近的华美乐章,犹如天籁飘飘而来,永远回旋于天地之间,袅袅不绝。这样的人自然超凡入圣,自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仅有的两位神仙级别的大师,自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BR> <BR> 而这种写作的姿态与我们现在的作者何其不同!<BR> <BR> 现在的作者大多隐身闹市,栖居书斋,面前是电脑,身后是电话,享受文明带来的方便越多,受到文明的束缚便越大,与大自然亲近的机会便越少,写出的文字就很难跳出个人生活的圈子,也很难切入生命的深处——虽然人类乃万物之灵,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把生命轻易打开,进一步说,没有山川日月的协助更是休想。像张爱玲那样养在深闺,既不涉足山林,也不吞吐烟霞,写出的家长里短,蕴涵的却是锦绣山河的天才在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里恐怕是再难见到了。<BR> <BR> 在天马行空的网络时代,虚拟的东西离人们越来越近,而活生生的大自然总是被拒之门外,无法挽回的是真实和朴素,是诗歌的高山流水,是散文的山青水秀,是戏剧的风云际会和小说的思接千载、精骛八极、神游万物。而现在吸引眼球的文章大多与性脱不了干系,小姐二奶、舞男人妖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一出门不是偷就是卖,不是卖就是偷,反正不是乌龟就是王八,不是王八就是乌龟,都是性的专家,性的奴隶,性的乌龟王八蛋。<BR> <BR> 似乎世界上别的东西都销声匿迹,只留下人了。<BR> <BR> 似乎人身上别的快乐都荡然无存,只剩下性了。<BR> <BR> 而今晚不同,今晚至少还有完整的月亮,还有像流水一样脉脉倾泻的月光洒满天地之间------<BR> <BR> 那么就让我们斟一杯美酒,邀请广寒仙子共饮吧,在未来无数个云烟淡水的日子里,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BR> <BR> 当然,还可以借太白的诗附庸风雅一回:<BR> <BR>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BR>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