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教育费附加能不能改为教育税
[打印本页]
作者:
ywb
时间:
2005-12-7 10:08
标题:
教育费附加能不能改为教育税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778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class=txthei align=middle width=621 height=30><B></B></TD>
<TD width=3></TD>
<TD width=4 bgColor=#9ebcde></TD>
<TD width=74 bgColor=#f2f9ff> </TD></TR>
<TR>
<TD width=72 bgColor=#f2f9ff> </TD>
<TD width=1 bgColor=#9ebcde></TD>
<TD width=3></TD>
<TD width=621>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21 border=0>
<TR>
<TD class=aa align=middle width=130 bgColor=#d27b38>www.ctaxnews.com.cn</TD>
<TD class=txtred align=middle width=100 bgColor=#dbdbdb height=20>2005.11.30</TD>
<TD width=321 bgColor=#dbdbdb> </TD>
<TD class=txtred align=middle width=70 bgColor=#dbdbdb>蔡秀云,李玉刚</TD></TR></TABLE></TD>
<TD width=3></TD>
<TD width=4 bgColor=#9ebcde></TD>
<TD width=74 bgColor=#f2f9ff> </TD></TR>
<TR>
<TD width=72 bgColor=#f2f9ff></TD>
<TD width=1 bgColor=#9ebcde></TD>
<TD width=3></TD>
<TD width=621 height=1></TD>
<TD width=3></TD>
<TD width=4 bgColor=#9ebcde></TD>
<TD width=74 bgColor=#f2f9ff></TD></TR>
<TR>
<TD width=72 bgColor=#f2f9ff height=1></TD>
<TD width=1 bgColor=#9ebcde></TD>
<TD width=3></TD>
<TD width=621 bgColor=#c26400></TD>
<TD width=3></TD>
<TD width=4 bgColor=#9ebcde></TD>
<TD width=74 bgColor=#f2f9ff></TD></TR>
<TR>
<TD width=72 bgColor=#f2f9ff> </TD>
<TD width=1 bgColor=#9ebcde></TD>
<TD width=3></TD>
<TD vAlign=top width=621>
<TABLE cellSpacing=15 cellPadding=15 width=590 border=0>
<TR>
<TD class=txthei vAlign=top><WRAP=PHYSICAL><BR> 一、教育费附加的现状及问题<BR> (一)征收情况<BR> 1.教育费附加收入情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总的趋势上看,教育费附加征收数量逐年递增,从1991年的28.01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32.39亿元,增加了8.3倍,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5.83%。但增长呈现不稳定状态,1991年~1994年,教育费附加呈阶段性增长,1994年后征收率下滑,1996年后基本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BR> 教育费附加占预算外经费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尤其是在2000年前后,呈现迅速增长。教育费附加在预算外经费中的比例由1991年的18%上升到2003年的59%。历年的教育费附加平均占到政府预算外资金的28%。<BR> 与此同时,教育费附加占整个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平均为5.43%,亦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BR> 2.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力度实际上,教育费附加往往不能足额征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教育费附加征收率平均仅在60%~70%之间。<BR> 教育费附加不能足额征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税务部门一般都存在“重税轻费”的倾向,注重对税的征收,而忽视对费的收缴。另外,由于教育费附加存在附加性,“三税”有一项漏征,就会减少教育费附加的征收。<BR> 3.地区差异显著据统计,缴纳教育费附加最高的地区是广东省,19.96亿元;最低的地区是西藏,0.02亿元。最高是最低的998倍。教育费附加的多寡与各地方“三税”资源高度相关。由此产生的各地之间的教育投入也是天壤之别。<BR> (二)支出管理情况<BR> 1.支出情况教育费附加的支出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由1991年的4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30.75亿元,增长了4.9倍,年均增长率达到7.76%。总的来说,历年教育费附加的支出,远远大于收入。<BR> 2.管理上的漏洞由于教育费附加大部分是“乡征乡管”或“乡征县管”,使得一些地方政府把教育费附加当作唐僧肉,挤占挪用很常见。国家审计署关于50个县基础教育经费审计调查结果(2005年6月18日公告)显示,43个县的地方政府挤占挪用教育资金,其中20个县挤占挪用教育费附加1.2亿元,用于办公经费、平衡预算、发放工资、垫缴农业税等;16个县的财税部门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手续费等964万元。<BR> (三)农村教育费附加的改革<BR> 2000年以“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个调整、一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首先在安徽试点,其中直接涉及教育的就是取消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一费制”是农村税费改革在义务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BR> 2004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全面推行“一费制”,“一费制”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县、乡一级的财政教育收入,同时也严重影响到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以安徽省为例,税费改革前,校舍修建及改善办学条件等农村义务教育所需资金,主要靠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1994年~1998年,这两项资金每年均有11亿元左右,约占同期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总量的30%。税费改革后,全部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这部分投入按政策规定改由同级财政承担,但就全省的实际执行情况看,财政投入远远不能补偿已取消项目的投入份额。按可比口径算,安徽省税费改革后的2000年,农村义务教育财政预算内投入增加了2.65亿元,加上社会捐资、专项资金以及上年尾欠的教育费附加收入约2.53亿元,总计5.18亿元,与税改前的平均每年11亿元相比,相差5.82亿元。正如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参事何开荫等人认为的,农村义务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农民办教育”转向“政府办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其根本原因是财税体制与农村义务教育办学不相适应。<BR> 二、政策建议——教育费附加改为教育税<BR> 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产品,主要应该由政府提供。政府提供教育的方式主要是政府生产和政府补贴。政府生产的具体表现是使用财政资金开办公立学校,对学生免费或只收取低于成本的学费;政府补贴的方式是对非公立学校或学生提供财政资助。为实现社会最大利益,保障和提升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政府必须参与提供教育。<BR> 加大教育投入、确保教育经费最有效的措施是“教育费改税”。<BR> 教育费附加改为教育税后,可以保证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点,最大限度地堵住税收的漏洞,在计税依据上也要加以改变,具体可参照城建税的做法,即按产品销售收入、营业收入等为计税依据,实行0.1%~0.3%的幅度税率。这样做有三点好处:一是地税部门在征收教育税时,不受国税部门的影响,企业单独申报,地税部门独立征收,提高效率。二是使教育税计税依据更趋于合理。原来按三税征收,三税的税率差别很大,最高为45%,最低为3%,造成教育费附加负担相差悬殊。以收入额为征收依据则比较均衡。三是通过变费为税,可以解决“重税轻费”的现象,尽可能降低在征收过程的流失程度。使用上,要坚决执行专款专用的原则,切实使教育税用在教育上,并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之间对教育税的使用权限,促进我国地区之间教育的平衡发展。<BR> 教育税设计的基本原则,应是宽税基、低税率、易征管。基本设想如下:<BR> 1.税基:纳税人的销售收入额和营业收入额及单位和个人的经营收入、农民的纯收入。<BR> 2.纳税人:流转税的纳税人,有经营收入的单位、个人、农民。<BR> 3.税率:据某省测算表明,若将教育税税率设计为3‰,教育税收入只比目前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平均增加30%;当税率为5‰时,教育税收入比应征教育费附加平均增加117%。如果按这个规模征收教育税,社会税负会有所增加,但由于建议的教育税的税基比以前宽,所以用教育税取代现行教育费附加实际上不会过多加重流转税纳税人负担,所以建议税率在3‰~5‰。<BR> 4.征期及征收机关:农民按年,其余按月纳税,由地方税务机关依法征收。<BR> 5.支付方式:由省级财政按预算拨付。<BR>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TD></TR></TABLE></TD></TR></TABLE>
欢迎光临 丹阳市鑫桥税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http://bbs.xqtax.com.cn/)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