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NT size=2> 镇江城西老街上为什么会有英国领事馆?并不是所有的镇江人都能说出一个道道来。原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公元185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在《天津条约》第十款中规定:“准将自汉口溯流至海各地,选择不逾三口,准为英船出进货物通商之区。”从此汉口、九江、镇江三处开埠,并提出镇江在一年之后立口通商。1861年5月10日镇江正式立埠,开埠时间比汉口、九江、南京都早。</FONT></P><
><FONT size=2> 1861年1-2月,英国领事馆选址云台山,租地面积山上为30亩,山下为112亩,总计为142亩。言明租金每亩一钱一分七厘五毫,漕米七升八合八勺,山上土地每十亩作一亩,合计租金为银十三两五钱一分三厘,米九石零六升三合。这样英国殖民者就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取得了这块地盘的永久使用权。英国领事馆租界的区域曾由当时的英领事费笠士在镇江设四至界石。大致范围是,西至小码头,北至江边,东至镇屏山巷,南至银山门。在界内筑三条马路,于交通要碍处设置栅栏四座,早晚关闭,不许中国人入内。</FONT></P><
><FONT size=2> 英国领事馆在镇江划定租界,从一开始就遭到镇江人民的反对。特别是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镇江爆发了火烧英国领事馆和教堂的事件。1888年农历正月初六,一康姓小贩在租界内设摊遭印度巡捕毒打致死,英国领事馆官员对此置之不理,激起了镇江人民的公愤。数千群众自动聚集起来,包围了英国领事馆和教堂,英国巡捕竟然向群众开枪射击,更激起了群众的义愤。愤怒的群众举火焚毁了领事馆和十五处教堂。吓得平时气焰嚣张的英国殖民者屁滚尿流,匆忙跳上停泊在镇江长江江面上的太古轮,狼狈地逃跑到上海。</FONT></P><
><FONT size=2> 西津渡,唐时称金陵渡,因当时之镇江名金陵。据说唐代诗人张祜(一说是杜牧)作诗《金陵渡》云:“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西津渡街又因位于蒜山山麓,因此也叫蒜山渡。</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