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保增”显效 退出尚待来年
2009年11月05日 07:06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去年今日,正值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A股创1664点新低之际,国务院常务会议果断揭开“保增长、调结构”序幕:四万亿投资、“双扩张”政策、扩内需十项措施……疾风骤雨的“保八战”在全国打响。
一年过后,国内经济形势有目共睹。三季度GDP增速已接近潜在增长率水平,投资、消费以及出口三大需求先后出现好转迹象,企业和消费者信心稳步提高。
去年年底以来的各项刺激措施成功挽救了经济形势,重振各方信心。据专家估计,刺激政策对今年我国GDP增速贡献了至少3-4个百分点,并在如下几个方面收到了直接效果。
首先,以政府投资为“急先锋”,避免宏观经济“硬着陆”。去年年底以来,政府投资充分发挥了投资“见效快、拉动强”的特点,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7.7%,其中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有效弥补了外需严重回落的影响。
其次,启动内需,未来增长方式有望更加良性。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出口同比增速连续7年保持在20%以上,这一增速在未来很难继续维系,适时启动内需将是经济长期平稳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了难得的“时间窗口”。去年以来,“调结构、促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
另外,一系列改革惠及民生。一年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成品油税费改革、医疗体制改革、保障性住房建设等一批惠及民生的政策措施相继推出。国家提出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目前来看今年的新增就业目标很可能超额完成。
最后,充分发挥和完善市场力量,为宏观调控增添宝贵经验。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之后,国家密集出台了大幅度降息、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金融三十条、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最困难的几个月几乎每周都有新政策出台。宏观调控“快、重、准、实”的要求被有效贯彻,并化解了过度去杠杆化下流动性下降影响,避免了由债务收缩导致的内生性紧缩。
当然,这些刺激政策的推行效果并非尽善尽美。如部分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给居民带来较早的通胀预期,并可能制约未来扩展内需空间;十大产业规划旨在先调整后振兴,但目前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现象仍然明显,部分地区还出现了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等情况。但总体来说,去年以来实施的“保增长、调结构”措施的效果是明显的,预期目标初步实现。
同时,应当看到,尽管近两个季度的数据较为理想,但我国经济远没有达到“高枕无忧”的阶段,“保增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是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目标,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则尚待来年。
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至少要等到两个明确信号。一是经济增长由政府拉动转向内生性增长,经济回升趋势进一步确立。二是作为宏观经济滞后指标的通胀率明显走高,通胀预期逐步演化成现实压力。但目前无论是我国还是全球,两者均尚未变成现实。
尽管以色列、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已经先后宣布加息,但全球宏观经济政策仍处于扩张期,各国刺激政策的退出不必也不可能同步实施。尤其对于我国来说,扩张性政策的着力点在实体经济和中长期投资项目上,短期内仍将维持一定的赤字规模。一旦货币政策较早紧缩,升值压力以及“热钱”涌入也有可能抵消紧缩效果。
此外,三季度以来,信贷增速已经回复到月度5000亿元左右的水平,宽松货币政策逐步回归了适度本义。可以预见,下一阶段我国宏观政策将增强前瞻性和灵活性,不断寻求平衡,直到刺激政策的“拐杖”完全退出。
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为明年经济调控任务定调。从目前来看,国家仍可能继续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围绕通胀预期、过剩产能以及资产价格泡沫等问题适时微调,“以改革惠民生、调结构促发展”将成为主基调。 (责任编辑:方芳)